大氣中的二氧化碳(CO2)體積分數(shù)從工業(yè)化前的280×10-6急劇增加到2020年的415×10-6,造成溫室效應與氣候變化,對地球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構成威脅。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(zhàn)。2020年9月22日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我國的氣候目標:CO2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(xiàn)碳中和。中國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,對全球實現(xiàn)《巴黎協(xié)定》中1.5℃ 溫控目標至關重要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,就“十四五”時期應對氣候變化、綠色低碳發(fā)展提出了新目標、新要求,并就2021年碳達峰、碳中和各項工作做出新部署。因此,降低大氣中CO2濃度勢在必行。
降低空氣中的CO2濃度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,現(xiàn)有技術可以從工業(yè)來源中捕獲CO2,但是缺少利用或永久存儲這種碳的技術方案,捕獲過程只是延遲CO2的排放。意識到化石資源是在光合作用過程中通過自然的碳氫化作用產生的,因而以CO2作為碳源加氫可能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法。
CO2加氫可以合成甲醇、一氧化碳、甲烷、二甲醚和多碳化合物等高附加值的產品。其中,甲醇作為重要的化學原料,用于制造烯烴、汽油、生物柴油和燃料添加劑等。并且,Olah提出“甲醇經濟”概念,認為甲醇會在不久的將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,通過CO2加氫生產甲醇是有希望且可再生的路線之一。
催化劑是CO2加氫制甲醇的關鍵,常用的催化劑有Cu基催化劑、貴金屬催化劑、In2O3基催化劑以及其他新型催化體系。本文中主要綜述了CO2加氫制甲醇各類催化劑的研究進展,包括催化劑的反應機理、構效關系和活性位點,重點綜述了Cu基催化劑的研究進展,并對CO2加氫制甲醇催化劑提出了展望。
1 Cu 基催化劑
學者對銅基催化劑應用于甲醇合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,第一種商用催化劑就是Cu基催化劑—ICI公司生產的CuZnAl。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反應機理的理解,識別活性位點,建立催化結構-活性關系。
1. 1 反應機理
CO2加氫合成甲醇反應機理主要包括: ①甲酸鹽路線,CO2與表面原子H反應生成甲酸鹽作為中間體; ②逆水煤氣反應(RWGS) 機理與羧基中間體。在甲酸鹽途徑中,甲酸鹽可能是由CO2通過Eley-Rideal 或Langmuir-Hinshelwood 機制與表面解離的原子H反應形成的。然后,將表面結合的甲酸鹽加氫生成HCOOH,隨后失去羥基逐步加氫形成H2CO和H3CO,最后可以進一步氫化H3CO合成甲醇。RWGS 機理涉及通過羧基中羥基的丟失而形成CO,然后CO再加氫生成甲醇。對于Cu基催化劑,通常認為金屬氧化物活化CO2,H2在Cu上面解離,并將解離的H 轉移到金屬氧化物上與活化的CO2加氫生成甲醇。
機理1: CO2 →COOH→CO→HCO→H2CO→H3CO→CH3OH
機理2: CO2→HCOO→HCOOH→HCO→H2CO→H3CO→CH3OH
通過設計不同的Cu-ZnO-ZrO2催化劑并進行原位實驗和DFT理論計算,Wang 等認為是通過甲酸鹽途徑合成甲醇。ZnO/ZrO2界面是CO2吸附和轉化的活性位。Cu的存在對于在反應條件下形成*H也是必不可少的,同時調節(jié)ZnO和ZrO2之間的相互作用。然而,Kattel等借助動力學蒙特卡洛模擬和原位漫反射紅外光譜,對TiO2和ZrO2負載Cu上的CO2轉化能力進行了研究。結果表明,Cu/TiO2和Cu/ZrO2均通過羧基中間體和RWGS途徑合成甲醇。另一方面,盡管可在催化劑上觀察到*HCOO物質,但不能與純H2反應轉化為甲醇,甲酸鹽中間體最終可能會充當旁觀者,并在催化劑表面富集而影響催化性能。
1. 2 活性位點
盡管對基于Cu基催化劑的甲醇合成進行了廣泛的研究,但對于這些材料中活性位點的性質仍未達成共識。金屬銅被認為是活性相,因為發(fā)現(xiàn)催化劑活性與銅的表面積呈正比。Natesakhawat等在連接到XPS儀器的反應室中進行實驗,結果表明,金屬銅既存在于還原后的催化劑也存在使用后催化劑的表面,并且沒有Cu+物種存在的證據,俄歇電子能譜的實驗進一步驗證了該結果。然而,其他研究人員卻無法建立活性與銅的表面積的線性關系,并提出Cu與Cu+的協(xié)同作用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CH3OH的產率與Cu+/Cu0的比例有關,Cu+可以穩(wěn)定CO2加氫中的中間物種,從而提高催化劑的活性。
催化劑中的氧化物成分也影響了活性,以Cu/ZnO基催化劑為例,界面對于CH3OH的合成至關重要。盡管關于界面位點的確切性質存在激烈的爭論,但在界面上通常認可了2個可能的活性位點。一種是界面處Cu和ZnO之間的協(xié)同作用。Kattel等認為ZnCu在反應條件下會發(fā)生表面氧化,表面Zn轉化為ZnO。當Zn氧化成ZnO后,在相同的Zn覆蓋率下,催化性能可以達到與ZnO/Cu相當?shù)幕钚浴A硪环N是Cu-Zn表面合金位點,這種形成會促進ZnO顆粒部分還原為Znδ+。Zn可以提高甲醇中間體的吸附強度。同時Zn的這種親氧性導致Zn的氧化,并以部分氧化的形式調節(jié)Zn的氧化態(tài)Znδ+。因此,在設計Cu/ZnO催化劑時,有缺陷的Cu表面存在Znδ+,可以使催化劑具有較高的活性。
1. 3 構效關系
通過Cu催化劑將CO2加氫成甲醇通常被稱為結構敏感反應,其催化性能與金屬Cu的表面積和分散度、Cu-ZnO界面的尺寸、組成和電子性能等能力有關。這些因素可通過助劑、載體和制備方法來調節(jié)。
1. 3. 1 助劑
適量的助劑可以改善Cu的分散度和表面積,調節(jié)吸附性能、Cu和金屬氧化物之間的相互作用。例如,Ga2O3、CeO2的存在提高Cu的還原性和增加比表面積; MnO、SiO2的添加促進了對反應更具活性的小尺寸銅微晶的形成,提高了催化劑對H2的吸附能力,從而導致強的氫化強度; TiO2的添加可以產生較多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Cu0表面。
Chen等報告了負載在La改性SBA-15上的Cu催化劑,其中Cu-LaOx界面是通過高度分散的Cu納米粒子與嵌入SBA-15孔壁中的LaOx物種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。La物種不僅顯著改善了CO2的吸附,而且還提高了Cu的分散度,從而產生了分散良好的活性位點。使用表面有機金屬化學方法,Lam等制備了負載在二氧化硅上的銅納米顆粒,該二氧化硅包含分離且分散良好的Zr(Ⅳ)物質(Zr0.9@SiO2) 。與不含有Zr的Cu/SiO2相比,該催化劑在CO2加氫成CH3OH方面表現(xiàn)出優(yōu)異的性能,達到了與Cu/ZrO2相似的選擇性。表明不需要ZrO2的結構和整體性質,在負載有Cu納米粒子的二氧化硅表面上存在孤立的Lewis酸性鋯位點足以增加CH3OH活性/選擇性。
1. 3. 2 載體
在銅基催化劑中,載體的作用不僅促進金屬銅的分散,還可以穩(wěn)定活性組分,以此控制催化劑的物化性質。在載體材料中,金屬氧化物被廣泛使用,例如ZnO、Al2O3,ZrO2,CeO2和SiO2。ZnO是銅基催化劑中的重要成分,可以防止銅顆粒燒結,增加金屬銅的表面積。Al2O3是商用催化劑的載體,是結構促進劑,促進Cu 的分散以及增加表面積和催化劑的機械穩(wěn)定性。相比于親水的Al2O3,ZrO2和CeO2較弱的親水性更受大家青睞,還可以提供氧空位; 而SiO2提供大的比表面積和豐富的孔結構,促進傳質。
同一種類型的載體,不同的性質對Cu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也有很大的影響。Ouyang等采用浸漬法制備了不同形貌CeO2負載的Cu/CeO2催化劑,相比于CeO2納米球和納米管,納米棒CeO2負載的Cu/CeO2催化劑顯示出最強的Cu0-CeO2相互作用,最高的Cu0分散度,在240℃和2MPa下甲醇產率為1.9%。Tada等使用非晶態(tài)ZrO2(a-ZrO2)、單斜晶相(m-ZrO2)和四方相( t-ZrO2)作為載體進行比較。發(fā)現(xiàn)僅在a-ZrO2的情況下,Cu才向ZrO2內部擴散,從而在煅燒后形成CuaZr1-aOb。在用H2還原時,這些混合氧化物有助于在a-ZrO2上形成細小的Cu納米顆粒(<5 nm) ,從而具有最高的CH3OH產率。
1. 3. 3 制備方法
當前,Cu基催化劑的制備方法主要是共沉淀法,催化性能與金屬鹽的種類、沉淀劑、pH、老化時間和溫度等條件有關。例如,在比較硝酸銅水合物、乙酸銅水合物和銅氨配合物作為Cu鹽時,Tada等發(fā)現(xiàn)基于乙酸銅合成的催化劑會產生更多的活性位點(Cu0-a-ZrO2界面位點) ,顯示出最優(yōu)的催化活性。研究人員還對傳統(tǒng)的共沉淀法進行改進,通過旋轉蒸發(fā)輔助沉積沉淀法制備分散良好的CuZnO/SiO2催化劑(RE-CZS) 。與采用傳統(tǒng)的沉積沉淀法和超聲輔助沉積沉淀法合成的催化劑相比,RE-CZS催化劑銅顆粒分布最窄(4.9~9.1nm) ,銅顆粒團聚長大的最少,因此表現(xiàn)出最佳的催化穩(wěn)定性。此外,還可以在共沉淀中加入NaBH4、甲醛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等物質,以進一步提高催化活性。
除了共沉淀法,浸漬法、溶膠-凝膠合成、燃燒合成、固態(tài)合成、氨蒸發(fā)和原子層沉積等也有報道。Yu等通過火焰噴霧熱解(FSP)制備的Cu/SiO2催化劑,在350℃ 下H2還原后,F(xiàn)SP-Cu/SiO2中穩(wěn)定的Cu+種類比傳統(tǒng)的氨蒸發(fā)制得的催化劑多5倍。原位DRIFTS的結果表明,Cu+對CO*中間體具有穩(wěn)定的促進作用,該作用可抑制CO的解吸并促進通過RWGS + CO-Hydro途徑進一步氫化為CH3OH。同時,研究人還在努力探索其他有效的方法,以調節(jié)界面處的金屬/金屬氧化物相互作用,優(yōu)化協(xié)同效應。催化劑合成后,預處理條件對催化性能也有很大影響,包括預處理氣氛和預處理溫度。Huang等發(fā)現(xiàn)相比于CO還原,H2還原誘導形成更多的Zn 遷移并覆蓋到更小尺寸的Cu顆粒上,從而促使CO2轉化和甲醇合成(圖1) 。
2 貴金屬催化劑
許多研究表明,貴金屬催化劑具有強的H2解離能力,能夠與金屬形成合金或與氧化物形成金屬-氧化物界面,在CO2加氫制備甲醇中也具有很高的反應活性。
鈀基催化劑是最常用的貴金屬催化劑。Bahruji等研究了通過不同方法制備的Pd/ZnO催化劑上CO2加氫的結構活性關系。結果證明,在反應或高溫預還原過程中形成的PdZn合金是甲醇合成的活性部位,并抑制RWGS反應產生CO。另外,縮小PdZn合金顆粒尺寸、減小表面金屬Pd含量和增加PdZn合金表面積有利于提高甲醇選擇性。此外,Jiang等利用水熱制備了4種具有不同形狀和晶面的CeO2載體。其中,2Pd/CeO2-R(棒)顯示最高的氧空位濃度和數(shù)量,以及暴露出低氧空位形成能的(110)晶面。在H2氣氛下,Pd提供離解的H原子促進CeO2載體中表面氧的去除,從而增強了氧空位濃度。
Gutterod等將Pt納米顆粒嵌入Zr基UiO-67 MOF中,研究反應中的動力學、熱力學和機理。實驗表明,甲醇是在Pt納米顆粒和缺陷Zr節(jié)點之間的界面處形成的,甲酸鹽是甲醇反應路徑中最豐富的中間體,甲酸鹽加氫是甲醇形成的限速步驟。此外,Abdel-Mageed等研究了在工業(yè)合成條件下Au/ZnO催化劑的電子和幾何結構的變化。在起始活化階段,Zn:O 比逐漸增加,ZnO在甲醇合成中會產生氧空位。在接近環(huán)境壓力的情況下,XPS和XANES證明了反應過程中氧空位的積累,這與甲醇形成速率的大幅增加相伴而生。在甲醇合成過程中,出現(xiàn)了負電子的Auδ-,并伴隨氧空位產生,表明存在Au-ZnO界面。該結果強調了在反應條件下部分還原ZnO載體對于甲醇形成的重要性。
3 In2O3基催化劑
與普通金屬催化劑相比,即使在較高的溫度下(300℃) , In2O3催化劑仍具有超高的甲醇選擇性。Ye等通過理論計算首次發(fā)現(xiàn)在反應條件下,表面In2O3極易被還原形成氧空位,氧空位在反應過程中可循環(huán)再生。In2O3表面氧空位可以有效活化CO2和H2,在熱力學和動力學上都有利于HCOO形成。有學者評估了2種不同晶型In2O3( c-In2O3和h-In2O3) 的性能。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c-In2O3因較高的還原性和堿性,具有更高的CO2轉化率。h-In2O3具有更高的甲醇選擇性,這是由于h-In2O3對CH3OH吸附較弱而對CO吸附較強。原位紅外光譜顯示HCOO*和CH3O*物種是In2O3催化劑進行CO2加氫過程中的關鍵中間體。
進一步的研究包括In2O3與其他氧化物的組合,以及添加金屬進一步提高了CO2活化和氫化的催化活性。普遍認為載體可以調節(jié)CO2吸附強度與晶格缺陷,從而載體上的In2O3具有更高的比活性。Yang等發(fā)現(xiàn)在In2O3/m-ZrO2上,電子從m-ZrO2轉移到In2O3,產生了富電子的In2O3,并提高了In2O3的電子密度,從而促進了H2的分解和甲酸中間體加氫成甲醇。Tsoukalou等以結構差異為導向,研究In2O3與ZrO2相互作用對甲醇合成的影響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In2O3分散在m-ZrO2的晶格中,形成固溶體。催化劑的活性位點In-VO-Zr位點(VO是氧空位) 穩(wěn)定在難還原的m-ZrO2晶格中,可以防止In2O3過度還原為In0而失活。相反,a-ZrO2載體不會與In2O3形成固溶體,In2O3在反應條件下數(shù)分鐘內就還原為金屬In0而失活。
In2O3雖然有較高的甲醇選擇性,但CO2轉化率低,因此研究學者通過添加助劑來增強活化H2的能力以及產生氧空位。Jia等通過用硼氫化鈉作為還原劑進行濕式化學還原,制備了Ni/In2O3催化劑。高度分散的Ni物種充當氫活化和氫溢出的活性位點,顯著提升了CO2轉化率。Dostagir等比較了Fe、Ru、Co、Rh、Ni、Pd和Pt摻雜對In2O3催化性能影響。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Rh摻雜的In2O3催化劑具有最高的甲醇產率,這是由于Rh不僅促進了H2的解離,還參與了CO2的活化,從而顯示出較高的CO2轉化率。
4 新型催化劑
除了常見的催化劑類型,研究人員還將目光對準其他特殊的催化體系,這些催化劑也表現(xiàn)出了有希望的催化性能。
Wang等首次報告了二元金屬氧化物ZnOZrO2固溶體催化劑,當Zn/(Zn+Zr) 摩爾比為13%時,在5.0 MPa、24000 mL/(g·h) 的反應條件下,可實現(xiàn)高達86%甲醇選擇性和10%的CO2轉化率。實驗和理論結果表明,Zn和Zr位點之間的協(xié)同作用將CO2加氫轉化成甲酸鹽后合成甲醇。因為是氧化物型催化劑,氫化能力低,通過引入金屬可進一步提升甲醇產率。Xu等將少量的Cu(摩爾分數(shù)<2%) 引入ZnZrOx中,以形成三元金屬氧化物固溶體催化劑。優(yōu)化的0.5% Cu-ZnZr催化劑甲醇產率是ZnZrOx催化劑的4倍?;瘜W吸附和原位漫反射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表明,增強的活性歸因于氫從分散良好的銅中溢出引起的HCOO*向CH3O*的加速轉化,將痕量的Pd或Pt摻雜到ZnZrOx中也發(fā)現(xiàn)了相同的趨勢。
Studt等報告了一種可以在環(huán)境壓力下將CO2還原為甲醇的Ni-Ga催化劑,CO2轉化率和甲醇選擇性都優(yōu)于傳統(tǒng)的Cu/ZnOAl2O3催化劑,其中Ni5Ga3為最優(yōu)化的組成,因此隨后的工作集中于該活性相的合成和表征。Gallo等研究了Ga的氧化還原行為對Ni5Ga3催化劑催化活性的影響。常壓XPS和TEM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當暴露于空氣中時,Ga從次表面區(qū)域遷移至納米顆粒的表面,從而形成圍繞金屬核的Ga 氧化物殼。催化性能結果表明,表面氧化的Ni5Ga3比完全還原的Ni5Ga3催化劑對甲醇合成的活性更高,確定了Ga2O3和NiGa金屬間化合物之間的協(xié)同作用。
鈷基催化劑顯示了將CO2加氫成甲醇的前景,但需要抑制其對碳氫化合物和其他含氧化合物的選擇性。Bavykina等發(fā)現(xiàn)在Co負載的In2O3-x還原CO2會優(yōu)先產生甲醇,而不是CO和甲烷。Co載體和In氧化物之間的電荷轉移導致氧空位在In2O3表面富集,氧空位充當了將CO2選擇性轉化為甲醇的活性位點。即使在高達300℃的溫度下,所制備的In@Co催化劑甲醇選擇性也超過60%。Wang等利用SiO2作為載體和配體,通過Co-O-SiOn鍵修飾鈷物種,穩(wěn)定甲醇合成過程中的關鍵中間物種(*CH3O),*CH3O進一步加氫合成甲醇而不是解離C-O鍵后加氫生成碳氫化合物。此外,由于Co與SiO2載體強的相互作用,催化劑還表現(xiàn)出優(yōu)異的熱穩(wěn)定性。新型催化劑的研發(fā)有助于指導設計用于CO2選擇性加氫的催化劑。
5 展望
CO2加氫制甲醇不僅可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環(huán)境問題也有望為能源供應提供助力。目前,對Cu基催化劑的反應機理做了深入的研究,是當前研究最廣且活性最高的催化劑,但Cu基催化劑的選擇性和穩(wěn)定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貴金屬催化劑合成甲醇的產率低于Cu基催化劑,且價格昂貴,但痕量的貴金屬作為氫化助劑提高H2解離能力是有應用潛力的。In2O3基催化劑在高溫下還可以保持較高的甲醇選擇性,可以作為高溫型催化劑與酸催化劑結合(甲醇制烯烴) ,在一個反應器中直接從CO2合成輕質烯烴。但其CO2轉化能力不足,In2O3容易在反應過程中過度還原成In0,還需提高其結構穩(wěn)定性。其他新型催化劑在反應中主要是界面結構起主導作用,因此應該重點研究界面結構及其反應機理。
四川蜀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
聯(lián)系電話:0825-7880085
公司官網:www.fgacycling.com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